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汉 西汉 丝织品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 西汉纺织业发达,尤其是丝绸生产,技术先进,产量大,花色品种多。官营丝绸作坊生产规模很大,能够织造出多种精美华丽的丝织物,除供国内使用,还远销国外,为横贯亚欧大陆的“丝绸之路”的繁荣昌盛和贸易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“乘云绣”黄棕绢等大量丝织品,包括了目前所知汉代织物的大部分品种,色谱全,纹样鲜艳繁缛,制作工...
明 明刊本 这是一部长篇诗歌总集,作者为屈原(亦有宋玉、景差、唐勒等少量作品)。分《离骚》、《九章》、《招魂》、《九歌》、《天问》等篇章,大部分都是伤时哀世之作。楚辞原是江汉地区以楚方言写作的诗歌。屈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吸收中原诗歌创作的精华,对原有楚辞加以改造、提高,把楚辞创作成带有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气质的长篇抒情诗,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飞跃。楚辞运用大量神话传说来反映作者思念...
明 明刊本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医学著作。《灵枢》和《素问》二套书合起来托名《黄帝内经》,但此书决非一人一时之作,很可能是战国时某一学派在较长时间内写成的。该书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学说,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,是秦汉以前医学经验的总结。《灵枢》与《素问》的医学理论相通,但偏重论述经络、腧穴和针法,因而后世有《针经》之称。《素问》主要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生理和病因、...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高27.8厘米。宽27.5厘米 造像的正面是高浮雕的二位长髯道长和三位头戴道冠的女官,背面是浅浮雕的乘车、骑马图,石上刻文记录了此像是女信徒王阿善所造。隆绪是萧宝寅的年号,萧宝寅是南朝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,齐灭亡后,他出逃到北魏,任徐州刺史、尚书左仆射。由于遭到北魏朝廷的猜忌,萧宝寅起兵反叛,僭号隆绪,仅存在二年。隆绪元年是公元527年,相当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。 ...
三国 吴 明器 江苏省南京市出土 高42厘米、腹径26厘米、底径16.3厘米 魂瓶,又称“谷仓罐”,或“堆塑罐”,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期间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品,多出土于江苏、浙江两省。瓶为平底,口沿以上部分堆塑楼阁、房屋、人物、飞鸟、走兽等,有的还有佛像和其他的装饰图案。这是为了祭奠死者、超度亡灵而专门烧制的随葬明器。这件魂瓶分三层,下层罐腹贴塑佛像、铺...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7.5厘米 菩萨像用汉白玉雕成,头戴方形宝冠,脸颊丰满。左手下垂握玉环,右手上举持莲蕾。帔帛自两肩垂下后于膝前交叉,再向上折至双臂垂下。菩萨下身着长裙,跣足立于莲座上。舟形背光为素面,长方形台座两侧刻发愿文。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,盛行于南北朝至唐朝。除建有石窟寺和佛教建筑之外,还有不少金、铜、石等材料制成的佛教造...
晋 西晋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直径16.4厘米、边厚0.4厘米 湖北鄂城公元221年至229年为孙吴都城,改名“武昌”,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,也是当时铜镜铸造业的中心之一。这面铜镜,主要纹饰为四叶柿蒂纹,叶间有4对(8只)凤鸟,叶内各有1个佛像。用佛像作为铜镜的装饰,始于三国时期。这说明佛教信仰在三国两晋时期正在内地迅速传布,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。
宋 宋摹本 纵25厘米、横198厘米 作者: 原作南朝·梁 萧绎 这幅《职贡图》为北宋摹本,绢本,设色,有北宋苏颂题记,元代康里巙巙、王余庆题跋,清初归梁清收藏,后入清宫。 据记载,该图卷原有30余国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像,清代《石渠宝笈》记载存25国,民国时溥仪携出该图卷佚失了13国使者像及题记。现存的12国使者分别为:滑国、波斯、百济、龟兹、倭国、狼牙修、邓至、周古...
战国 明器 1955年山西长治出土 高5厘米 女俑身穿宽袖锦缘曲裾深衣。
近代 1904年 剑长82.9厘米 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。1903年12月英国侵略军大举进犯西藏,被西藏军民击退。1904年5月西藏军民在江孜英勇抗击英军,因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导致抗英失败。同年,中英签订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《拉萨条约》。此剑是西藏人民抗英用的武器之一。原由白马结古(藏族)保存,后捐献国家。1959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。
近代 1902年 衣长111厘米 1981年入藏 章导 捐赠 章太炎(1869-1936),初名学乘,后改名炳麟,字枚叔,别号太炎,浙江余杭人。1897年任《时务报》撰述,因参加维新运动,被通缉,流亡日本。1900年,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,他剪掉辫发,立志革命。1902年因在苏州东吴大学讲学时宣传反清又一次被通缉,再次流亡日本。章太炎到达日本后,先去横滨,住在《新民丛报》社,为...
汉 东汉 明器 1957年四川省重庆市化龙桥出土 高38.5厘米、38.3厘米 东汉的豪强大户,往往领有成百上千的奴婢和依附农民。奴婢没有人身自由,从事着各种繁重的劳动。这两件陶俑就是东汉时期豪强家庭奴婢劳作的真实写照。
秦 陕西省临潼市出土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掘秦代刑徒墓32座,共出土骨架100具,其中有些是被杀戮后掩埋的,死者大都是男性青壮年。在部分尸骨上覆盖着板瓦和筒瓦残片,有些刻有文字。内容较全的有籍贯、刑名、爵名和姓名。“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”瓦文墓志高4.9厘米、阔3.9厘米,“阑陵”是地名,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。“居赀”,意为犯罪而被罚款或欠下政府债务,以服劳役来...
汉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著 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-部纪传体的通史。全书分为本纪、表、书、世家、列传共130篇,52万多字,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当时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史事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。《史记》开创的纪传体体裁,成为后世官修正史的范例。《史记》又是-部文学巨著。它以丰富的语言,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人物和事件,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。
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3年陕西省绥德县出土 大庄园在各地的出现,是东汉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。这类大庄园虽以经营农业为主,但畜牧养殖、果蔬桑麻、煮盐酿酒,百工技艺,无所不有。大庄园中自给自足,闭门成市,俨然独立王国。这些石刻中五谷遍野,牛羊成群,车马、牛耕、奇禽异兽,还有宴乐、歌舞、出行等,反映了陕北地区豪强地主的经济和生活状况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